熊玲:攻击性障碍与焦虑抑郁有何关系【课件】

白癜风治疗医院

一,什么是攻击性障碍、自我和谐的的攻击?

(一)攻击性与攻击性障碍

◎对攻击性质的认识,理论界一直存在分歧。传统攻击理论的假设认为:1)攻击是遭遇现实原则后的反应(现实原则指个体遇身心安全危机时的趋利避害之需)。2)攻击性指具有对他人有意挑衅、侵犯或对事物有意损毁、破坏等心理倾向和行为的人格特征。

◎攻击性属人的本性,作为中性词语或概念,可分两大类:成熟健康的攻击性、幼稚非健康的攻击性。前者,属建设性、不带伤害的表达攻击性,如尊规则下的各类竞争、竞赛、辩论等行为,称自我和谐的攻击;后者,是以伤害的破坏性的方式表达攻击,如破坏规则、虐夺他人利益、侵犯或侮辱他人等,称攻击性障碍。

◎攻击性障碍的另一常见特征:畏惧攻击,面对被挑衅等攻击,备感无助、无力回击,以及拖延症、冷暴力、物质依赖、暴食症等被动攻击形式。

◎本文借助温尼科特理论。他的攻击性理论在精神分析界独树一帜,其理论核心-早期母婴关系的“促进性环境”,把原初攻击性视为与爱同等重要的发展性力量,对攻击性表达的干扰会危急心理的成熟。温尼科特的新攻击理论增加了攻击驱力的主动性和创造性,而不仅仅是对挫折的被动性反应。(参考书《儿童攻击性的精神分式解读》《与情绪发展有关的攻击性》——温尼科特)

(二)两种环境决定攻击性的发展方向

温尼科特把攻击性视为生命的力量,是儿童与生俱来的潜能,这一潜能以何种方式表现出来,依赖于抚养环境提供的功能。

(1)促进性环境,可以逐渐整合儿童的攻击性。

◎体现为:关系存在理解、给予、允许、宽容等要素。即,足够好(60分)的母亲或抚养人,能稳定地接纳住婴儿攻击,不予愤怒,不予报复婴儿。

◎儿童的心理实质:掌控欲、好奇心的满足,自足自信的愉悦感、确认感。

◎儿童会发展出:自我和谐的攻击,具有自主性、创造性、进取性的人格特质。

(2)不够好的环境。攻击性障碍,主要来自早期失败的教育:攻击性不能够被包容。

◎体现为:关系环境是一种控制性、否定性、施虐性的存在,包括过度保护,过度给予。

◎儿童的心理实质:对风险高度敏感,害怕具冲突、竞争、攻击性的关系。

◎儿童会发展出:防御性想象与思维,过度顺从,破坏性或反社会性倾向,偏执性,回避性等人格特质。

二、攻击性障碍与焦虑抑郁的动力学关系

(一)自我成长与攻击性紧密相连

(1)自我的起源

◎温尼科特认为,在早期阶段当“我”和“非我”正建立的时候,是攻击性要素更为确定的驱使人产生一个外在的“非我”或对象的需要。

看来,自我起源于对立关系,以致“我”看见“非我”。

◎温尼科特还认为,人的自我成长来自两要素:爱的要素,攻击性要素。通过早期阶段的爱的要素,婴儿和他的欲望的对象似乎化而为一了,攻击性要素则满足了一种分化的欲望。

看来,是攻击性要素,构筑的那个对立关系,或叫“我”和“非我”关系。

(2)攻击性要素在自我中的地位

◎既然自我的真正形成,始于分化,而攻击性要素,成就了分化。换句话说,攻击性要素是自我分化的条件,而自我分化,才使得成长成为可能。

◎那么,攻击性要素在自我中的地位,犹如人的咽喉。很多抑郁焦虑、自恋障碍,包括社会适应不良的成人,其实都是自我,或叫人格未达分化的“巨婴”。

(3)谁阻碍了人的自我分化?

关键词:社会文化-糟粕观念;家族动力-情结传递;依恋关系-敌对共生,如施受虐。

(二)焦虑症焦虑着什么?

(1)焦虑症有多种不同的症候

◎主要指神经症性的焦虑,如广泛性焦虑,惊恐障碍,心因性失眠,意义焦虑,选择焦虑,等等。当今仿佛是,意义焦虑的人越来越多。

◎何为意义焦虑?身在安全或优越的环境,找不着存在意义的自己。如那句流行话:世界之大,却没我的位置。

(2)焦虑症的意识与无意识

无论何种焦虑症候,基于我们对心理个案治疗的观察,发现有以下共性。

共性一,对危险过度敏感,行事过度谨慎:

◎凡事往坏处想,凡事力求正确、保证安全。

◎他们焦虑着——自己,尤其是亲人的人身安全;焦虑着现实的麻烦、冲突、变数或变化;焦虑着未来、各种隐患。

共性二,早期“不够好的环境”或“攻击性不被包容的环境”:

◎常见:溺爱或忽视。注意,溺爱是破坏性攻击的变种,因它摧毁了幼儿很多自发力量的成长;忽视指的是对幼儿的攻击性要素的忽略、或轻蔑。

◎因此说,在他们心底被种下了-我虚弱、我愚钝、我怯懦;在他们的个性里被住进了-敏感、谨慎、患得患失。这些深埋的潜意识自我,是他们既感到害怕,又感到陌生的自己。

共性三,焦灼的无意识恐惧:

◎焦虑者意识上比较肯定,是自己想的太多、担心过头了,但就是控制不住的爱担心,仿佛背后有一双看不见的手,随时在敲打自己别这、别那......故,心里的惶恐,总胜过脑子的认为。那双看不见手,可从他们的梦里去看是谁的?

◎焦虑症者时常有这样的梦:赶考,不是焦时间不够,就是害怕考砸,赶不上车...被陌生人追赶...从高空掉下来...错过什么,等等。

这些梦隐喻了他们真正焦虑的:万一我再被攻击、再被伤害、再被丢失咋办?

◎那么在焦虑症的无意识层面,是早期创伤-被攻击、被吞噬的恐惧体验,一种脆弱自我的心理投射。

◎想说,五花八门的焦虑症候,不过是心底不安全感的肆意外漏;惊恐发作,不过是外因(或没有外因)诱发的一场无意识被害恐惧的爆发。

(三)抑郁症为谁而郁?

(1)抑郁症的多种症候

◎抑郁症有内源性和神经症性抑郁。前者须用医疗手段干预,后者可用心理治疗干预。本文谈论的神经症性抑郁,常见有:抑郁迟滞,抑郁焦虑,抑郁强迫。

◎抑郁迟滞,主要指思维的迟滞、身体乏力、沉重感、行动缓慢。

◎抑郁焦虑,指心境的跌宕紊乱,易燥易怒、忧患深深、顾虑重重。

◎抑郁强迫,指内在的强迫性意念或冲动,并对此的压抑,如因控制不了的强迫性思维、强迫性行为而痛苦,而抑郁。

(2)抑郁症的意识与无意识

跟焦虑症候一样,无论有多少抑郁症候,从个案心理治疗的观察发现,仍有共性的。

共性一,鲜明的个性特征:

◎非常敏感、认真、较真;高自尊心,高内省力,低价值感。

◎两种极端倾向:要么,极具攻击性,如易激惹、动辄暴露、苛责他人,尤其是自责、自虐、自毁......要么,极具拖延症,如懒散、冷漠,低落,呆滞、了无生趣,无力感......

◎这两种倾向,显然透露了深刻的敌意和愤怒。

故,罹患抑郁的人,是在为自我生命力的攻击性受损而郁。

共性二,早期不够好的环境,或是“攻击性不被包容的环境”:

◎常见有:溺爱、苛责、嫌弃。这些都是埋藏较深的攻击性创伤。何解?溺爱前面讲了,是对幼儿自我功能的虐夺、自我分化的遏制。苛责、嫌弃,本就是对幼儿的自恋伤害。

◎“攻击性不被包容的环境”可以说是抑郁症的心理机制,这里用依恋关系理论加以说明。早期攻击性不被包容的环境,如同是:不安全的早期依恋关系“你不好-我也不好”,情形与后果则是:攻击性未被关系人准许、包容、甚至被关系人打击报复...自我碎片化、自我的攻击性被压制,向攻击者认同等等。

◎但是被压抑的攻击能量会以其它方式泄露,如选择焦虑、总是出错、失误行为......

故,罹患抑郁的人,表面上是在为自己失恋了、对事失去兴趣而抑郁,实则是在为过去的那些不同程度的受伤自我、失宠的自我而抑郁。

共性三,郁积的无意识攻击能量:

◎抑郁症的成因、心理机制很复杂,但关键之一是攻击性压抑。主体在对攻击性压抑的同时,滋生并压抑着对攻击者(客体)的敌意。

◎温尼科特的核心观点:成长的最早阶段,原本统一的生命力分裂为两种因素:得自于对立两面的攻击性因素,和得自于赞美的爱的因素。只有通过攻击性的要素,与他者的关系才能够存在。

◎因此,早期的攻击性压制,尤其当母亲对儿童的攻击进行打压,儿童会抑制攻击欲,或将攻击转向自身来对此进行防御。同时,将形成一种回避性人格特质:害怕和回避一切矛盾、冲突性的事情。

◎假如攻击潜能的发展,全赖人生长所需的蛋白质,那么抑郁症的儿童包括成人,在生命初期就患了蛋白缺失症,即攻击潜能被扼杀在了摇篮中。

从抑郁症的典型特征——内疚、负罪感、自虐等看出,他们人格中应有的“自我和谐的攻击性”早被截取,或被损害,或被郁结。

◎所以,抑郁仅是一道沉甸甸的屏障,它遮蔽了无意识郁积的攻击能量,以致抑郁者常常有一种活着却没有活的感觉。

也所以,罹患抑郁的人,是在为自己已丧失的力量与存在感、尊严与价值感的自我而郁郁。

(四)修通攻击性障碍的两个方向

(1)向内

◎反省,认识自己是谁。人的心理痛苦,多来自“我是谁?我如何成为了今天这般?我将去哪里”的不自知。如,很多这样的例子:他/她从小就很讨厌——邋遢、酗酒、强势、爱抱怨、爱撒谎...等人,却不知为何,长大后的他/她竟成为了自己很讨厌的某种人。

◎具体方式,通过自省-自我分析,或求助心理咨询-精神分析,达到对自我的深入理解。

(2)向外

◎外展能力。具体的方式太多,大到做自己热衷的事业,小到整理房间。凡能使自己动起来的方式,都是生命活力、能力的外展。

◎外展能力,几乎是修通攻击性障碍的最好,甚至是唯一好的治疗方式。

上一篇:

下一篇: